異位性皮膚炎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,目前研究發現與患者的遺傳體質和環境刺激因素有關。

發作

約80%的病人在五歲前會有症狀,其中約50%的病人在一歲內會有症狀。

出現嚴重的搔癢和反覆發作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。

位置

嬰兒:常出現在兩頰、前額、頭皮、脖子、軀幹和四肢伸側;包尿布的地方通常沒有病灶。

孩童:出現在肘凹、耳垂、腕關節及膝關節等皮膚皺褶處。

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消失,不過這類的病人長大之後,皮膚接觸刺激物後,也比一般人易發癢及發炎。

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準:須符合主項目與次項目各三項以上要點

主要診斷項目

  1. 皮膚搔癢

  2. 典型的皮疹型態與分布:嬰幼兒或兒童出現在臉部或伸側皮膚

  3. 慢性或反覆性的皮膚炎

  4. 個人或家族有異位性體質病史: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

次要診斷項目

  1. 乾皮症

  2. 魚鱗病/掌紋症/毛周角化症

  3. 立即性皮膚測試反應陽性

  4. 血清IgE增高

  5. 發病年齡較早

  6. 皮膚感染傾向(特別是金色葡萄菌和單純疱疹病毒)

  7. 非特異性手、足皮炎傾向

  8. 乳頭濕疹

  9. 唇炎

  10. 反覆性結膜炎

  11. (Dennie-Morgan)眼眶下褶痕

  12. 錐狀角膜

  13. 前囊下白內障

  14. 黑眼圈

  15. 臉色蒼白/臉部紅斑

  16. 白色糠疹

  17. 前頸部皺摺

  18. 出汗時搔癢

  19. 對羊毛和脂質溶劑耐受不良

  20. 毛囊周圍突起

  21. 食物耐受不良

  22. 病程受環境和情緒因素影響

  23. 白色皮膚劃紋症/褪色反映延遲  

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

局部治療

  保濕劑: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,可以改善乾燥或搔癢症狀,可於洗澡後塗抹,建議一天至少兩次。
  局部類固醇:依照醫囑外用塗抹,使用時應規則回診監測皮膚狀況。過度不當使用,可能導致皮膚萎縮、血管擴張、出現皮膚擴張紋、痤瘡等副作用。
  局部抗生素:若皮膚有輕微感染,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局部抗生素治療,或以局部類固醇加上抗生素的複方製劑治療。
  局部免疫抑制劑:無類固醇副作用,可能有輕微灼熱刺激感

全身性治療

 抗組織胺:可改善皮膚搔癢,避免因搔癢而影響睡眠品質,每個人對抗組織胺的反應及效果不同,醫師可能依照患者的治療情況使用不同的抗組織胺。

 全身性類固醇:效果快速,可是一旦停用就容易復發,適合短期使用,一般用於急性發作時;長期使用易導致骨質疏鬆、賀爾蒙失調、變胖等問題。

 全身性免疫製劑:包括methotrexate、azathioprine、cyclosporine 或mycophenolate mofetil,適合短期使用,且應給予最低有效劑量,需留意白血球和肝腎功能的變化。

 全身性抗生素/其它抗微生物製劑:口服或注射使用,只在有嚴重續發性感染時使用。

ꕤ 生物製劑:異位性皮膚炎與發炎反應有關,目前研發出的生物製劑,可有效精準抑制細胞激素引發的發炎反應,且副作用較低,適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。其中dupilumab(杜避炎),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於12歲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患者,台灣食藥署已通過六歲以上孩童適應症,近來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通過六個月以上幼童的適應症。

ꕤ 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:目前有三種JAK 抑制劑在台灣上市,baricitinib(愛滅炎)、upadacitinib(銳虎)及abrocitinib(喜繽果),對於害怕打針或擔憂頻繁進出醫院的病患,便利性較高。透過抑制發炎相關的JAK路徑機轉,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。然而多數只核准在成人的適應症(銳虎目前已有通過12歲以上適應症),對於用在孩童及青少年的臨床試驗多仍在進行中,也值得期待。

維持良好生活品質☺從日常照護做起

異位性皮膚炎是可以被有效控制及改善的,控制病情不能全部只依賴藥物治療,日常生活的照護將大大影響治療結果。建議從皮膚照護及居家照護兩大方面下手,一起為皮膚打造防禦力。 

皮膚照護準則

ꕤ 保濕:皮膚保濕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最佳方式。在洗澡水中加入沐浴油,洗完澡後盡快抹上保濕乳液等潤膚劑。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,或在房內放置濕毛巾提高濕度。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,可以改善乾燥或搔癢症狀,可於洗澡後塗抹乳液,建議一天至少兩次,選擇保濕產品時可諮詢醫師,並遵照醫師指示使用。

ꕤ 避免刺激:搔抓造成的皮膚傷害會讓皮膚釋放出發炎相關細胞激素,不但惡化發炎情況,也會讓患部更癢。建議可用繃帶包裹住發癢部位,以免抓傷;使用無香精、低防腐劑的潤膚乳液;盡量穿棉質衣物,避免穿合成材質或毛料衣物;流汗後盡快清潔擦乾。

ꕤ 保持清潔: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較脆弱,若又有破損時,就容易發生感染。因此建議盡量保持皮膚的乾淨清潔。每天洗澡,且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;使用較溫和的沐浴用品及清潔劑。

ꕤ 濕敷療法:塗抹藥物或保濕劑後,先用濕的紗布包紮,再用乾紗布或彈性繃帶固定。濕敷療法具有避免搔抓、加強保濕、增加藥物吸收等好處。

居家照護準則

 避免接觸過敏原: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因接觸過敏原而產生過敏反應,加劇皮膚炎症狀。保持環境清潔,減少灰塵及塵蟎等過敏原,家中被套或寢具應定期清洗,盡量避免使用地毯或厚重窗簾,少接觸到寵物皮屑、絨毛玩具、花粉等。

 維持良好環境:不適當的環境可能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。保持空氣流通,降低室內的空氣污染物;維持適當的濕度,避免皮膚乾燥;控制溫度,氣溫劇烈變化會影響皮膚炎症狀。維持良好環境:不適當的環境可能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。保持空氣流通,降低室內的空氣污染物;維持適當的濕度,避免皮膚乾燥;控制溫度,氣溫劇烈變化會影響皮膚炎症狀。